在线留言 | 联系我们
悠悠琴声,穿越千年时空;七弦和鸣,奏响文明华章。古琴,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,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,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与审美基因。古琴艺术中的梅庵琴派深深扎根于江苏镇江,目前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其清微澹远的琴音与镇江山水人文交相辉映,在长江之畔续写着千年文脉的当代传奇。
古琴,又称“七弦琴”,别称“绿绮”“丝桐”,因文人雅士“左琴右书”的风雅传统而被誉为“圣人之器”。考古发现证实,汉代古琴形制已臻完备,历经魏晋风度、唐宋气象的淬炼,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。它不仅是文人修身养性的“四艺”之首,更与哲学思辨、诗词歌赋深度交融,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。
2003年11月,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“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”,2008年被纳入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,标志着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获得世界认可。2006年5月20日,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开启古琴保护传承的新篇章。从宫廷雅乐到文人书斋,从历史典籍到现代舞台,古琴艺术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焕发生机,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。
在古琴艺术的百花园中,梅庵琴派宛如一枝独秀。发源于山东的梅庵琴派,清代由毛伯雨《龙吟观琴谱》奠基,经“诸城二王”传承至王燕卿。在康有为的举荐下,王燕卿于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(今东南大学)开坛授业,培养出徐立孙、邵大苏等琴界名家,根据王燕卿《龙吟观琴谱》残稿加以编订而成的《梅庵琴谱》成为琴界经典。
梅庵琴派以革新精神著称于世。它突破传统琴乐审美藩篱,强调艺术性与技巧性,开创性地标明节奏点拍,使琴曲旋律更加优美动听。《长门怨》《平沙落雁》等代表性曲目,既吸收民间音乐养分,又保持文人琴韵,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。1931年出版的《梅庵琴谱》不仅成为近现代流传最广的琴谱,更被翻译成外文,成为国际琴界研究中国古琴的重要文献。
镇江梦溪琴社,作为梅庵琴派的重要传承基地,肩负着守护文化遗产的时代使命。自1986年由刘景韶、程午嘉等琴界耆宿发起成立以来,琴社秉持“传承不守旧,创新不离根”的理念,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。
2013年,省级文保单位五柳堂改建为梅庵派古琴艺术馆,集传习、展示、研究于一体。开馆之际,中国民族器乐学会授予其“中国古琴艺术传承保护基地”称号,彰显其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地位。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“梅庵琴派”的责任保护单位,梦溪琴社通过雅集、讲座、音乐会等形式,让古老琴音走进校园、社区,让千年雅韵融入现代生活。
在古琴传承的星空中,传承人是最耀眼的星辰。刘景韶先生,这位梅庵琴派的重要传人,毕生致力于琴学研究与传承。他既精通梅庵琴派的演奏技法,又兼收并蓄江南诸派之长,出版《刘景韶古琴曲集》,为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作为刘景韶先生之子,刘善教接过传承接力棒。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,不仅是技艺精湛的演奏家,更是集教学、研究、制作于一身的“琴界全才”。通过他多年深耕,以及在国内、国际舞台上的精彩演绎,让梅庵琴派在新时代绽放光彩。
从汉唐遗韵到当代和鸣,古琴艺术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古琴艺术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。每当琴声响起,人们亦可在七弦琴韵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力量、在指间流淌的旋律中坚定文化自信、在千年雅乐中奏响更加激越的华章。